• 瀏覽: 1,724
https://news.mydrivers.com/1/790/790968.htm




1.5億設備、超500億投入,鴻蒙生態穩了

  金融生態圈
  10-23 15:07
  訂閱


  余承東:最偉大的企業就是有生態的企業。

  當2019年華為鴻蒙第一次亮相的時候,雖然驚艷了行業,但實際上真把它當回事的人,不多。

  畢竟做一個操作系統和生態,太難了,全世界大概只有三個公司做到了,一個是蘋果,一個是谷歌,還有一個是微軟。

  今天,三年過去了,華為HarmonyOS正式迭代了三次,推出了最新的HarmonyOS 3開發者預覽版,也就是大家頗為期待的第三代鴻蒙操作系統。



  而從HarmonyOS 3對于多設備協同的深層次打通到針對開發者推出了方舟開放框架3.0、彈性部署自動化工具以及數以萬計的API,再到華為鴻蒙智聯殺入IoT市場,設備出貨量達到6000萬規模。

  鴻蒙生態已初步建成,而鴻蒙生態也逐漸成為IoT行業實現從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聯轉型的基石。

  正如發布會一開場,余承東所說,在當下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企業就是有生態的企業,而華為的生態版圖儼然已經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業務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

  余承東透露,HarmonyOS走過這三年多,華為在鴻蒙生態建設上投入已經超過了500億元。這500億元,究竟建成了一座怎樣的高樓大廈,可以從這場大會的方方面面略見一斑。

  比如HarmonyOS 3這次不僅重點提升了不同設備之間的協同交互能力,面向開發者,華為還提供了不少能“幾倍提升效率”的開發工具。華為還公布了自研編程語言的計劃,據稱很快就要跟大家見面了。



  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龔體說,華為就是要給開發者們“造槍、造炮,甚至還可以提供一些‘核武器’級別的裝備”。

  余承東特別激動地宣布,目前華為HarmonyOS設備數量已經超過1.5億。



  目前華為開發者數量超過510萬人,軟件應用全球累計分發量超過3億,覆蓋了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在IoT生態建設方面,目前有1800多家生態合作夥伴加入了華為鴻蒙智聯,2021年新增生態設備發貨量超過6000萬台。



  余承東重點提到,得益于鴻蒙智聯,華為希望將萬物互聯轉變為萬物智聯。當下的萬物互聯仍然存在較多局限性,例如數據孤島效應凸顯,而鴻蒙的加入則給設備之間的“智能化連接、協同”創造了一種可能。

  通過這場發布會,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華為目前已經做好了發展全球生態的準備,而鴻蒙生態的地基和主要骨架都已經基本構架起來了。

  而現在華為需要的就是更多開發者和合作廠商的加入,讓這棵生態之樹不斷開枝散葉,所以我們能夠看到華為以一種開放地姿態將自己基于鴻蒙生態的技術進行下放,賦能更多的行業,尤其是IoT領域。



  01.

  鴻蒙生態初具規模,

  自研編程語言補上最后一環

  從2019年開始,華為每年都會在HDC上發布HarmonyOS的最新版本。從2019年的HarmonyOS 1.0到去年的2.0,今天華為正式推出HarmonyOS 3開發者預覽版。

  從1.0版本至今,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華為鴻蒙的成長曆程,華為先從如分布式技術的底層基礎技術抓起,建立一套軟件開發軟硬件體系,然后再分別從南向、北向面對廠商和開發者進行生態化拓展,用自己的硬核技術給生態建設鋪路。

  如今,鴻蒙生態已經成長為一棵根基穩固的大樹,亟待在更多方向上伸展出枝條。

  根據華為最新數據,目前搭載HarmonyOS的設備數量已經有1.5億部,HarmonyOS也成為了史上發展最快的終端操作系統。

  這次HarmonyOS 3開發者預覽版在彈性部署、超級終端、一次開發多端部署三個核心特性方面進行了升級,包括系統能力和各類開發工具。



  其實簡單來說,HarmonyOS 3重點做了三件事,讓設備開發使用同一套語言、讓華為的多設備協同更加智能、讓開發者更高效的為鴻蒙生態開發跨設備的應用。

  這次HarmonyOS3增加了彈性部署自動化工具,開發者可以根據不同設備靈活選擇所需組件,完成操作系統組裝,讓更多設備搭載HarmonyOS。比如一副耳機,就可以通過音頻、媒體播放、藍牙等模塊進行部署,甚至大到一輛汽車的智能座艙設計,也可以利用到自動化部署工具。

  分布式技術一直是HarmonyOS的核心優勢,能夠自由組合硬件設備,融合成一個超級終端,實現能力互助和資源共享,HarmonyOS 3這次通過新的異構組網技術,增強了分布式軟總線、分布式決策中心能力,能夠支撐更多設備。



  面向開發者,這次HarmonyOS還有不少開發工具套件的升級,推出了Harmony設計系統、方舟開發框架3.0、方舟編譯器3.0、DevEco Studio 3.0、HarmonyOS SDK等。



  這些升級的核心目的就是幫助開發者實現更高效的、端到端的HarmonyOS應用和服務跨端開發。龔體特別形象地說,我們就是給開發者們“造槍、造炮的”。

  過去APP的開發是以設備為中心,而鴻蒙應用的開發則是以用戶為中心提供場景化的服務。

  當然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華為則是圍繞彈性部署、超級終端、一次開發多端部署三個核心領域,從技術出發,帶來系統能力、開發工具的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華為為HarmonyOS研發了新的編程語言,據稱很快就會跟大家見面,而自研編程語言的落地,也即將為鴻蒙生態基礎設施補上最后一環。

  02.

  從互聯到“智聯”,

  鴻蒙生態成為萬物智聯基石

  IoT市場是目前華為非常堅定地投入的一條賽道,而“用AI賦能萬物互聯”是華為當下要重點推進的。華為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總裁王成錄說,AI技術的加入可以讓人與設備、服務之間可以實現更自然和智能的交互。



  要想讓AI能力更好地在多設備之間實現流通,就需要打通數據的壁壘,此次華為推出了傳感聯邦技術,在保障用戶隱私安全的情況下,能夠讓硬件設備之間實現傳感數據共享,讓每一個設備都成為超級終端的一個感官。

  這樣一來,更多的智能設備可以加入超級終端體系中,從而實現對用戶意圖的更精準判斷。



  實現多設備軟硬傳感信號共享,背后的技術挑戰頗多。華為實現了多設備高精度軟時鐘同步,精度做到了微秒級別;另外華為實現了多模態數據的協同標註,最后,多模態自適應端側學習讓模型的訓練部署更加高效。



  這次基于傳感聯邦技術對用戶意圖的精準判斷,通過AI技術,華為實現了原子化服務之間的參數共享,這樣系統能夠更精準地篩選用戶需要的服務,並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得益于AI技術的升級,華為智能語音助手小藝作為設備的統一入口、服務的統一助手,也可以讓用戶獲得更自然的全場景多設備協同交互體驗。



  當然,為了讓這樣的體驗更夠更好地落地,華為為開發者提供了完備的開發工具和能力,幫助開發者更好地開發鴻蒙智聯產品和原子化服務,也能使其更便捷地融入鴻蒙生態之中。

  基于這些技術和能力,華為推出的鴻蒙智聯也逐漸壯大,此次華為向開發者提供了鴻蒙智聯軟件服務包,支持更多帶屏設備開發,而一站式集成開放環境可以提升開發效率,據稱無屏設備開發周期已由2個月減少至2周,而帶屏設備的開發周期預計能夠在2023年縮減到2個月以內。



  實現真正的“萬物智聯”,首先需要聯接萬物的能力,其次需要AI的賦能,而華為在這兩方面分別進行了強化,從軟硬件兩方面入手,讓鴻蒙生態成為了萬物互聯的基石。

  03.

  HMS面向全球開放,

  移動服務核心能力凸顯

  作為鴻蒙生態的內核,HMS Core 6這次進一步開放了創新能力與特性,在全場景、多終端、多操作系統等方面提升自身的移動服務核心能力。

  今年7月,HMS Core 6面向全球上線,根據華為官方數據,目前全球集成HMS Core的應用超過17.3萬個,相比去年HDC期間的數字增長了81%。



  目前HMS Core 6共計開放了7個領域的69個kit、21738個API,這次在圖形、媒體、人工智能、應用服務、連接與通信等五個領域新增了開放能力。



  開放自身能力,為鴻蒙生態的建設降低門檻,是華為HMS發力核心方向之一。華為的目標是全球市場,是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鴻蒙生態,而開放的態度則給華為帶來了更多可能。

  當前,華為全球註冊開發者數量超過510萬人,HMS生態開發者在2021年前三季獲得的收入增長了62%。華為應用市場2021年1月到9月全球累計的應用分發量達3322億,同比增長13%。



  HMS的代表性產品Petal Search目前支持70多種語言,全球月活超過3200萬,日搜索次數已達1100萬次。而Petal Maps目前已覆蓋海外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支持70多種語言,全球月活超過2000萬。

  華為通過耀星計劃的10億美金資源激勵全球開發者,目前,全球範圍內已有過萬開發者和夥伴的創新應用獲得了”耀星計劃“的激勵。

  04.

  結語:“未來,有跡可循”

  包括余承東在內,華為幾位主講人都在台上反覆提到了一句話,“未來,有跡可循”。華為在嘗試給出一種解法,一條道路,而沿着這條道路,華為就能夠到達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毫無疑問,HarmonyOS的一些列成績和能力,都證明鴻蒙生態已經初步建成,成為華為在萬物智聯時代拓展的基礎,華為已經做好了發展全球生態的準備。

  華為現在要做的,就是與開發者和合作夥伴一起,把鴻蒙生態做大。

  華為目前仍然在艱難前行,在困境中求存,而華為每一次新的布局、新的動作,都會引起行業的廣泛關注。未來,華為鴻蒙生態即將沿着建立好的快車道向前行駛,而是否會有更多同行者加入,我們拭目以待。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